用残缺的身体演绎丰满的党性——记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李宝玉

     “失去了左腿,并没有让我失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也没有让我失去为父老乡亲干点实事的愿望。”践行这句话的人,是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李宝玉。

  1969年出生的李宝玉,自幼残疾,左腿高位截肢,8岁就拄拐,他克服别人无心的嘲弄和异样的眼光,念完了小学、初中,后因家庭困难辍学,不甘平庸的他,又拜师学习工艺美术和牌匾制作,甚至不远千里跑到河北雄县学习花圈扎花技术。

  1990年,学到技术的李宝玉开始了坎坷的创业之路。他先是贷款500元,创办了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室,几年下来,他硬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信誉,先后创立了16家城乡结合、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连锁经销店,安置了16名残疾人就业,个人缴纳税金20多万元,硬是用一条腿走出了成功之路,带动一部分最困难、最弱势的群体脱了贫。

  2003年7月12日,对李宝玉来说,是个神圣的日子,这一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举起拳头的那一刻,为他的残缺的生命打上了鲜亮的底色,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一瞬间,也开启了他全新的灵魂,踏上了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征程,且一诺千金,一直践行。

  2004年,圣水峪镇党委找到了他,鼓励他担任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东仲都村是个贫穷散乱的库区移民村,全村1102人,人均耕地才0.42亩,是十里八乡出名的烂摊子。可是,李宝玉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副“重担”。妻子气愤地说:“别人都干不了,你能行?这不是瞎折腾吗?”李宝玉笑着劝妻子:“不就是比别人少条腿吗!还缺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和政府帮了我这么多,我得为社会和乡亲们做点事儿,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咱村变个样、让村民富起来。”

  上任后的李宝玉,拄着拐杖,挨个走访村民,倾听民声,调查民意。大家一致对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道路不满,李宝玉当即决定“要想富,先修路”。可是,村集体连一分钱都没有,集资也毫无希望,有的贫困户房子都快塌了。他告诉自己,咬牙也要把路修起来!于是,他个人出资6.8万元作为“村村通”工程的配套资金,短短30天时间,全长2150米的柏油路竣工通车,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

  俗话说:“靠山吃山”。为彻底改变落后状况,李宝玉决心向玉龙山索取,并坚决否定了将山上的石材开采出来卖掉的提议,开创性地提出“绿色吃法”。他请来了林业、水利专家实地考察,出谋划策,按照整体规划,首先截潜蓄水,引水上山。他跑镇里、跑县里,最终争取省国债资金6万元、个人再次拿出7万元,为村里兴建水利配套设施1处,共建水囤3个,建堰坝十几道,机房配电230米,管道700多米,解决了灌溉问题。然后因地制宜,选种植被。根据玉龙山的地质条件,种植了柿子树、樱桃树、柏树、核桃树……并建设围栏,加强监管,杜绝牛羊青毁苗问题,确保栽一棵活一棵。为搞好果树管理,村两委坚持“让利于群众”的原则,采取“树随地走”的方法,果树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为尽快发展林果产业,帮群众致富,李宝玉又带领村民到邹城市太平镇、滕州市山亭等地学习冬枣栽植技术,并和太平镇小赵村赵树龙书记结成对子,请他组织技术人员为村里嫁接冬枣400多亩,改良8000余棵。李宝玉除了拿出全部积蓄外,又向朋友借了部分资金,共投资十八余万元。为了确保心血早日见果,他拄着拐杖亲自查看每一棵树,丈量每一寸山。皇天不负有心人,两年时间,东仲都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林果专业村,山顶松柏戴帽,山腰干果缠腰,山脚柿子樱桃,仅林果业一项,村民人均增收300多元。同时,依托龙湾套水库,形成了干鲜果集散地和休闲胜地。李宝玉硬是走出了一条既保护环境又有经济效益的吃山之路。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宝玉在电视新闻中得知,帮扶泗水新农村建设的首批市直部门已圆满结束使命,第二批市直部门帮扶工作即将展开。这个消息让他眼前一亮:如果能有市里帮扶,村民奔小康的进程肯定会加快。于是,李宝玉拄着拐到处争取,找乡政府,找组织部,找残联。终于,李宝玉用真诚执着和不懈努力“追来”了助力,市里确定由市政协帮扶东仲都村建设新农村。2006年8月,市政协工作组进村后,积极协调资金30万元,硬化道理2300多米,村里实现了“户户通”油路。2007年12月,原市政协主席王润廷到东仲都村视察帮扶工作,又帮助村里协调水利项目资金41万元,在北岭上修建起5个水囤,实施引水上山,改善农田灌溉600多亩。工作组还协调资金5万元,村里筹集配套资金6万元,建设了新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同时兴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娱乐广场,购置健身器材7套,让村民有了休闲娱乐场所。工作组还向市教育局争取资金6万元,为村里小学购买了20台微机。东仲都村的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真正让村民的美丽家园梦想照进了现实。

  “我是一名党员,我是村支部书记,村民有困难找我就对了”。李宝玉对村民的每一个举动和细节,都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把群众当做“衣食父母”,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的公仆本色,他时刻关心群众冷暖,随时解决百姓疾苦。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了,他每人奖励200元,自己能力有限,他就向慈善总会、团市委、残联求助,为贫困学生想方设法解决学费难题。李宝玉还为村里22户家庭困难的孤寡老人办理了“低保”,过年过节,李宝玉和村干部还要给老人送米、送油、送现金。多年来,李宝玉不光帮助自己村的村民,外村村民他也及时伸手。西仲都村魏玉久,妻子是个残疾人,家境十分困难,他知道后当即送去1000元,以解燃眉之需。为了给南仲都的青年盲人孔超创造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李宝玉资助他到济宁盲人按摩培训中心学习按摩技术,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党支部没有战斗力,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没有威信。在李宝玉的带领下,东仲都村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大家尽职尽责,奉献为先,凡事都坚持团结、公开、公平、公正,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破烂不堪的东仲都村已是昨日,如今的东仲都村花果飘香,是“市级文明村”“乡林果先进村”“道路建设先进村”“水利建设先进村”“尊师重教先进村”。李宝玉也先后被山东省省委、省政府授予“十佳自强模范”“山东省乡村之星”,被济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圣地英才”,被市残联评为残疾人“创业之星”“自强之星”,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经济带头人”“优秀政协委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十四年过去了,李宝玉一如既往地忙碌着,他说,“荣誉微不足道,老百姓受益才是天大的事。我是一名党员,是一位党支部书记,就要为村民做点事,为党做点事,努力托起百姓的幸福梦。”

  残疾这个简单的词汇叠加着无数的痛苦和不幸,而党员这个普通的字眼又暗藏着太多神圣和责任。李宝玉把二者结合,丰满的党性已装点残缺的身体,产生的万丈光芒足以掩盖一切黑暗的悲伤,照亮百姓心房,照亮未来前方,照亮中国梦想!

  • 作者:颜霞
  • 来源:[济宁市残联]
  • 发表日期:201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