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全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近几天适宜的温度,让鱼台县昌健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毛木耳大棚里长满了“金耳朵”,这对于王庙镇大奚村及周边6个村的150户贫困人口来说,这些“金耳朵”给他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鱼台县在脱贫攻坚行动中,通过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形式,着力推进产业项目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户织密兜底网,筑牢脱贫“后防线”,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脱贫新格局。

产业项目让贫困户搭上致富“快车”

    初夏的一天,鱼台县张黄镇车楼村村民冯巧玲正忙着编织一个装馒头的小筐,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编这么个小筐,需要两个多小时,成本需10元钱,在市场上要卖到20多元呢!”冯巧玲说,“有了稳定的收入,脱贫就不用愁啦!”冯巧玲丈夫由于身体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儿子正在上学,生活的重担就靠她一人挑起。去年5月,正当她为脱贫问题一筹莫展时,村党支部书记主动找到她,帮她联系到车楼村柳编厂学习柳编,当年收入就达5000余元。如今,一年多下来,冯巧玲的腰包就鼓了起来。

    贫困户普遍面临着无资金、无技术和无信心等现象,如何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实现精准脱贫?鱼台县充分发挥大米、毛木耳、杞柳等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入股分红、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吸纳打工等多种方式,将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每年为受益贫困户带来稳定收益,使1400多户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扶贫车间打出“扶贫”+“就业”组合拳

    “嗒、嗒、嗒……”一阵锁边机的声音响过后,一件精美的围裙做好,能获得1.5元的收入。日前,在鱼台县经济开发区服装制作“扶贫车间”里,沙凤英熟练地加工着围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俺家孩子小,还要照顾老人,不能外出打工,除在家种几亩地外,农闲时到离家不远的‘扶贫车间’打零工,一个月收入两千多元钱补贴家用。”沙凤英说。“扶贫车间”是鱼台县新近推行的“企业+贫困户+就业创业”脱贫模式,以鱼台县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为依托,通过一个产业,一条生产线,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和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摘掉贫困帽子。目前已在县经济开发区设立1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服装制作“扶贫车间”,电动缝纫机、锁边机80余台,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4名,残疾人5名,订单和产品全部通过“乐村淘”电子商务平台销售。

社会保障精心编织兜底大网络

    “能够这么快就住上新房子,就像做梦一样,俺这辈子知足啦!”鱼台县李阁镇张寨村贫困户李存忠看着自家的新房子,心中乐开了花。

今年59岁的李存忠,儿子先天性精神残疾,家庭无劳动能力,靠低保生活,想申请危房改造却无法自筹资金。去年11月底,镇扶贫办将其纳入危房改造兜底救助对象,为其建造60平方米住房,切实解决了他们的住房安全问题。

    对丧失劳动能力、通过产业扶持和培训就业不能脱贫的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社会保障该如何兜底?鱼台县强化政策措施,同步推进危房改造、教育资助、残疾救助等民生工程,织密兜底网络,为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打下坚实基础。一组数字可以体现出鱼台县的兜底大网络:设立100万元危房改造基金,兜底救助无能力自筹资金的特困家庭;为334户扶贫对象办理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135.9万元;救助贫困精神、肢体残疾人340人;投入415.64万元惠及9278名贫困家庭学生,实现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全过程救助;新建改造重点村道路18公里,23个贫困村通上公交车。县扶贫办主任骆松涛表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拔掉“穷根”,县里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人群,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全力补齐脱贫攻坚工作“短板”。

  • 作者:徐斐 赵磊 赵辉
  • 来源:[鱼台残联]
  • 发表日期:2017-06-05